Русские видео

Сейчас в тренде

Иностранные видео


Скачать с ютуб 《無量壽經》複講第三回-第6集(劉素雲老師) в хорошем качестве

《無量壽經》複講第三回-第6集(劉素雲老師)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


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
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,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.
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savevideohd.ru



《無量壽經》複講第三回-第6集(劉素雲老師)

今天,我們開始講經文。 《無量壽經》全經分四十八品,可以分成三個部分: 一、序分; 二、正宗分; 三、流通分。 蕅益大師說:全經每個部分都有重要性。序分像人的頭,五官都在上面;正宗分像人的身體,主要的臟腑都在體內;流通分像人的手腳,沒有手腳不能行動。我們就依據蕅益大師所說,把經分為三個部分: 本經的第一品至第三品是序分。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是正宗分。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是流通分。 在序分裡又分兩部分: 一是通序。這是各經同一規律都有的,就是所謂的六成就,在本經就是前兩品。 二是別序。又名發起序。別序說什麼呢?就是說講這部經的緣由。以法不孤起,起必有由,諸經各別;就是每部經和每部經是不一樣的,所以又名別序。本經的第三品是別序。 例如:《阿彌陀經》的因緣,是佛不問自說。為什麼不問自說?因為當時的聽眾不會問,所以,佛就慈憫,對大眾說了這部經。這是佛的大慈悲。 例如:《觀經》的因緣,是韋提希夫人,兒子不孝,要殺父殺母,所以請佛大悲救度。是這個因緣,佛說了這部《觀經》。 例如:《無量壽經》的因緣,是因為佛放光現瑞,阿難從來沒有見過,佛今天現這樣的瑞相是什麼緣故啊?阿難向佛提問,佛現瑞相必有因緣,佛就說出阿彌陀佛在因地,如何修行,如何發願。這一段就成了本經的別序,這是本經所獨有的。 通序裡的六成就: 第一,信成就。這是六成就之首。若是不具備信,只能得點佛學知識而已。 第二,聞成就。這些法是從佛那兒聽到的。 第三,時成就。只說一時,不說具體年月。 第四,主成就。說法之主是誰。 第五,處成就。說法的地名。 第六,眾成就。當時聽法的是什麼人。 《無量壽經》六成就具足。 下面請看經文: 【法會聖眾第一】 【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王舍城。耆闍崛山中。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。一切大聖。神通已達。其名曰。尊者憍陳如。尊者舍利弗。尊者大目犍連。尊者迦葉。尊者阿難等。而為上首。又有普賢菩薩。文殊師利菩薩。彌勒菩薩。及賢劫中一切菩薩。皆來集會。】 〖如是我聞。〗 最簡單明瞭的解釋就是:我從本師釋迦牟尼佛那裡聽到的開示,就是以下這樣。這就證明經中的開示,確實是世尊金口所宣,沒有走樣,大家可以放心信仰。所以這是信成就。 「如是」表示信成就。 《智度論》說: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。」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。佛法與其他學問不同,只要真實的信心,可以無師自通。信是攝法的首要條件。 有些人所謂的成就,不過是鸚鵡學舌,搬弄經典說說而已。只有把經消歸自己(注意「消歸自己」四個字),才稱攝法。故說:「才入信門,便登祖位。」這是屬於大信徹信。 「如是」也含有信順之義。對於佛的教誨,不但要生信,還要順從與受持,否則很難得到真實利益。 「我聞」表示聞成就。 「我」是阿難自稱。「聞」是阿難親自聽到的。阿難說:「如是法門,我從佛聞。」為什麼呢?佛涅槃後,為了結集經文,阿難登座為大眾重說。當時大眾有三種疑惑: 一、懷疑佛又復活了; 二、懷疑阿難成佛了; 三、懷疑他方世界的佛來此說法。 阿難一開口就說,這是我從佛那兒聽來的,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。這是表師承。以上三種疑惑頓然消除。 或許問:佛法主張無我,為什麼阿難仍然稱我呢?殊不知問者這種想法墮在偏空,把佛法講的「無」字,體會成龜毛兔角般的頑空,這是不符合第一義諦的。 《金剛經》處處不壞假名。例如:「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」。大乘法講,實相無相,又無不相,這才不會墮於凡夫的有,也不會墮於二乘的無,從容中道,契合第一義諦。大乘菩薩是「常樂我淨」。可見所無者,只是妄我而已。 上面說到「第一義諦」,簡要解釋一下: 第一義諦:二諦之一。又名真諦、聖諦、勝義諦、涅槃、真如、實相、中道、法界、真空等,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,名稱雖多,但表達的是一個意思。 二諦:即真諦和俗諦。 〖一時佛在王舍城。耆闍崛山中。〗 「一時」表示時成就。 佛經中只說一時,沒有具體的年月。《彌陀疏鈔》中說:或是說法者證得陀羅尼,能在一剎那間,甚至演說一字之中,遍說了一切法門,此人把一剎那延展成無量劫;或是聽法者得淨耳根,在聽到一字時,就能對其餘一切法完全通達,這就等於把多劫收縮成一剎那。可見時間長短,因人而異。大師說:佛同弟子相會一處,聖師願吐出心髓,演說淨宗妙法,普施真實之利;賢徒們也多劫善根成熟,堪受大法。自覺覺他,機緣感通,說、聽完畢,就叫做一時。 本經一時有三個意思: 1.眾生成佛機緣成熟之時; 2.眾生信願行三個條件同時具足之時; 3.眾生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之時。 愛因斯坦也說:時間是人類的錯覺。為了破除眾生虛妄的概念,故稱「一時」。 「佛」表示主成就。這在六成就中最為主要,所以叫做主成就。 「佛」就是佛陀,譯成華文就是覺者。佛是三覺圓滿的大覺者。 「自覺」超越於凡夫的不覺。 「覺他」超越於二乘的獨覺。(阿羅漢是自了,獨覺就是他自己覺悟。) 「覺滿」超越未滿果位的菩薩。 三覺都圓滿具足,是眾聖中的至尊,故稱為「佛陀」。還可稱為智者,具有無上的智慧,也正是覺滿的涵義。本經的佛,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。 「在王舍城。耆闍崛山中」。表處成就。 王舍城共有兩處:一處是新城,一處是舊城。本經是在舊城說的。《法華論》中說:當時印度有五天竺,有十六座大城,王舍城最大。在此城說法,以表示此經最為殊勝。《法華經》就是在此城說的,表示本經同於《法華經》。 「耆闍崛山」,是王舍城外的五山之一。《淨影疏》中說:此山頂部好像鷲的頭,有靈仙和鷲住於此,又稱為靈鷲山,此山在五山中最為殊勝: 1.此山離城很近,但又難上。入城乞食不會疲勞,閑雜人不易干擾。 2.此山具足福德,是吉祥之處,聖人喜歡住在這裡。 3.此山是三世諸佛的住地。過去佛也示現於此山。 4.此山既有福德,又很清淨。十方菩薩讚歎,八部鬼神恭敬守護。 〖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。〗 這是眾成就。 本品的「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」,以及普賢、文殊、賢劫一切菩薩。第二品中的「比丘尼五百人,清信士七千人,清信女五百人,欲界天,色界天,諸天梵眾」。末品的「天龍八部,一切大眾」。這些是本經的聞法大眾。單說地球上的四眾弟子就有兩萬人。本經《禮佛現光品》中,這兩萬人親見極樂世界。這是非常殊勝之事,可以為我們證信。 「比丘」。依佛戒出家的男子,叫做比丘。比丘是梵語,含三種義: 1.乞士。「乞」是乞求之義。現指乞食和乞法。佛的戒律規定,出家人不允許經營和貯存財產。因此以乞食維持生命。乞法是指尋師求道,修養自心。 2.破惡。是指能破煩惱。以持戒防止身行過失;以習定消除自心動亂;以正慧來觀察,使心悟解,能破除見思惑,就能出三界。 3.怖魔。由於比丘能破惡,魔怕眾生受佛教化,使他的眷屬變少,因此心中很恐怖。 「大比丘」。「大」字梵語為摩訶。《淨影疏》中說:「大」有三種含義: 1.大。雖然具足廣大功德,而不自居。 2.多。佛法和世法,無不精通。 3.勝。超過九十六種外道之上。 《佛地論》中說: 一、根性極利。雖然還沒有達到彼岸,但具有波羅蜜多種性。 二、得無學果位。已經證到阿羅漢。 三、證果能趨向大乘菩提。 綜上所述,大比丘是德高望重,趨向大乘菩提,比丘中的尊宿。 「萬二千人俱」。《會疏》中說:許多經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。本經與《法華經》都是「萬二千人」。這是表示所說之法,正是世尊久蘊於心中,欲說而未說的真實心要。這兩部經都是開權顯實,都是大白牛車,都是當人本有的寶珠,都是佛的知見。所以參會的法眾,盛大稀有。 〖一切大聖。神通已達。〗 這是讚頌諸大比丘之德。「一切大聖。」《嘉祥疏》中說:契合於空理,凡夫無法測度,故稱聖人。例如,禪宗問:什麼是祖師西來意?凡夫根本無法思量。 《會疏》中說:外現為聲聞之相,內祕菩薩之行,故稱「大聖」。如須菩提尊者,即是佛的示現。 這些大菩薩為了幫助世尊,開顯淨土法門,故在示現上有所不同。 綜上可見,唯有迴小向大,行菩薩道,直趣佛果者,或是大權示現者,才能稱為大聖。例如,阿難尊者即是大權示現,所以稱為大聖。 「神通已達」。「神通」,是指神足、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及漏盡通。 〖其名曰。尊者憍陳如。〗 「尊者」是對阿羅漢的尊稱。 世尊最初轉法輪時,憍陳如最先悟道,是首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。《法華文句》中說:憍陳如是釋尊法中第一弟子。這恰好暗示,凡是信受本經的人,都是佛法中的第一弟子。本經《非是小乘品》中說:「得聞阿彌陀佛名號,能生一念喜愛之心,歸依瞻禮,如說修行。……當知此人,非是小乘,於我法中,得名第一弟子」。 憍陳如過去生中就是《金剛經》中的「歌利王」,他污蔑忍辱仙人(本師因地一生)引誘婦女,便殘忍的肢解了忍辱仙人。世尊真實平等,冤親普度,就是這個歌利王成為第一個得度弟子。 這是何等的心量! 世尊的大智、大慈、大恩、大德,令人衷心欽仰,刻骨銘心,永劫頂戴,無有變異。 〖尊者舍利弗。〗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。 舍利弗在母胎中,能令母親得到妙辯,不但能勝過他人,還能勝過雄辯家、舍利弗的舅舅俱絺羅。俱絺羅是個很有學問的人,後來皈依了世尊,成為佛陀弟子,證得了阿羅漢。 舍利弗八歲時,就登上外道講座,為大眾說法;他十六歲時到各國遊說,辯論無雙;他學佛後,在七日之內遍達佛法,智慧第一。 本經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唯有大智慧的人,才能深信不疑。所以舍利弗列為上首,僅次於憍陳如。 〖尊者大目犍連。〗 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。 大目犍連和舍利弗是佛的左右侍,前者在左,後者在右。他的神通很大,曾經把一個城的釋迦族人,都托到天上去躲避戰禍。阿羅漢都有降龍伏虎、顛倒日月等神通。目犍連的神通最為第一,他是阿羅漢中拔尖的人物。 〖尊者迦葉。〗 他在佛弟子中是頭陀行第一。 頭陀譯為抖擻,是指去掉塵勞煩惱。頭陀行有十二種,現在只舉兩種:一、過午不食。不但不食漿,連水都不喝。二、不睡覺。只坐不臥。釋迦牟尼佛勸他:你已經老了,別這樣苦修了。但是尊者仍然苦行,沒有絲毫安逸之心。佛讚歎他說:「有頭陀行,我法久存。」 大家更應當注意的是,大迦葉是傳佛心印的初祖。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中說:梵王到了靈山,以金色優缽羅花獻給佛;並且以自身為床座,請佛為眾生說法。世尊登座以後,拈花示眾。百萬人天之眾,莫名其妙,不解其意。只有迦葉領會佛心,十分慶幸,破顏微笑。 佛就宣布說: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囑摩訶迦葉」。這就是世尊傳心的拈花公案。世尊拈花,迦葉微笑,大法心印傳付已畢。正法眼之藏,涅槃聖德的妙心,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,一起囑咐給大迦葉。於是迦葉成為禪宗的初祖。 迦葉獨佩法王正印,許多經典都有旁證: 《涅槃經》中說:佛將涅槃時,諸比丘再三請佛住世。佛說,我所有的無上正法,都已經咐囑給大迦葉了,他可以擔當你們的大依止,與世尊毫無差異。 《舍利弗問經》中說:大迦葉可以擔當大依止,與世尊毫無差異。 《華手經》中說:世尊見迦葉尊者到來,於是讓給尊者半座。並對他說:「汝當就此如來半座。」 以上這些引證表明,法王心印極為重要,禪宗法門極為殊勝。顯明了禪宗,即是讚揚淨土宗。《大集經》稱淨土是「無上深妙禪」。 《彌陀要解》中說:淨宗的一切能所,無一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。世尊囑咐給迦葉的,也正是「實相無相微妙法門」。 大迦葉列在本經上首,顯示禪淨不二之義。 〖尊者阿難等。〗 阿難譯為慶喜、歡喜、無染,他是白飯王之子,佛的堂弟。他正好出生於佛的成道日,淨飯王聽見太子成佛,又聽見宮中生子,因此非常高興。他說,今天大吉,是個歡喜之日,這個小孩就叫歡喜吧。 佛說法三十年後,他才成為佛的侍者。他隨佛入天宮、龍宮,見到極美的婦女,心中不生一絲喜愛之念,又名為無染。凡是佛所說之法,阿難都能憶持,不忘一字。《涅槃經》中說:阿難是多聞士。迦葉也稱讚說:「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難心」。因此,阿難是佛弟子中多聞第一。 〖而為上首。〗 一切大聖中,只列了五人為上首,有極深的含義: 尊者憍陳如:表示了知當人的本際,稱為第一弟子。 尊者舍利弗:表示人人本具的智慧,稱為智慧第一。 尊者大目犍連:表示人人本有的神通,稱為神通第一。 尊者迦葉:表示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,稱為頭陀第一。 尊者阿難:表示慶快平生,心心相繼,稱為多聞第一。 ......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