Русские видео

Сейчас в тренде

Иностранные видео


Скачать с ютуб 芝山岩:一座紀錄地質、文化與生態的山丘 в хорошем качестве

芝山岩:一座紀錄地質、文化與生態的山丘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


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
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,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.
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savevideohd.ru



芝山岩:一座紀錄地質、文化與生態的山丘

By Jeng(鄭聰騰)20240319 @jeng90433 芝山岩保留了2千萬年前沉積的古老地層,留下史前人類活動的遺跡,特殊的環境生態及植物相,也吸引不同時代的移民族群,相聚到此定居、避難、建立寺廟、設立學堂,物換星移,時代變遷,又分別留下不同的足跡,成為一座紀錄了地質、文化和生態變遷的山丘。 芝山岩位於台北盆地的西北側,高度只有52公尺,緊鄰外雙溪流域及士林,大約一萬年前冰河期結束,海水淹入,台北盆地成為台北鹹水湖時,芝山岩是湖中小島,約6000年前,台北湖由海水逐漸淡化成半鹹水、淡水,芝山岩是丘陵地週邊的小山,人類也逐漸往盆地平原的肥沃土地進駐,特殊的地理位置,造就出不凡的歷史。 6000年前,台北盆地湖水慢慢退去,一部分大坌坑文化人沿著淡水河越過關渡、基隆河來到芝山岩小島,住在水邊階地,靠打獵、捕魚和採集野生植物維生。芝山岩文化層中留下了陶片、石鋤、石斧和石錛。 3800多年前,芝山岩仍然是台北湖中的小島,芝山岩文化人居住於芝山岩北側湖岸濕地邊緣,種植稻米小麥,會紡線織布和結網,使用石材、獸骨和木材製作武器和工具,陶器上有精美彩色線條。那時的芝山岩及附近山區有豐富的動物資源如水鹿、梅花鹿、山豬、山羌等,及新生的肥沃土壤適合耕作。 3000到2500年前,台北湖成了淺水沼澤和湖泊、圓山文化人來到芝山岩過著農耕和漁獵生活,在山邊及山頂蓋干欄式房子,出土的遺物包括陶器、有段石錛、有肩石斧、仰身直肢葬,還有精美玉器。 2000年前,芝山岩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植物園文化人,那時芝山岩四周多出許多平坦可耕地,農業是主要生產方式,同時保持狩獵及採集的技巧和習慣,陶器上有拍印方格紋、折線紋,留下石斧、箭頭及網墜。 17世紀之前,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分批進入台灣居住,台北盆地有凱達格蘭族,當時有一支叫毛少翁社的部落,是芝山岩附近主要的活動人群,以游耕、魚獵及採集維生,建造架高的干欄式房屋居住,芝山岩長滿高大樹木,有鹿群在奔跑。現在看到的老樟樹,那時只是一棵小樹苗。 西元1642-1661年,荷蘭人占領台灣北部時,向原住民收集鹿皮作為輸出的貿易品,1654年測量的台北盆地及基隆地圖中,顯示淡水河流域沿岸有原住民聚落。 乾隆年間(1736-1795),漳州人社會已經在士林地區形成。漢人帶來的水田稻作改變了芝山岩周邊地區的外貌,原來的沼澤地、草原漸漸呈現一片水田景觀。 西元1752年(乾隆17年),芝山岩當地漢人搭建惠濟宮奉祀漳州人的守護神開漳聖王,不久又奉祀觀音佛祖,故名芝山巖寺,西元 1840年(道光20),士林仕紳潘永清在惠濟宮後創建文昌祠,設私塾文昌祠義學,聘請老師教育子弟。造就了士林地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,奠定士子如林的基礎,居民後來將原地名”八芝蘭”改為”士林”。 1874年(同治13) 三座廟合併統稱惠濟宮、為士林地區民間信仰中心,主要奉祀開漳聖王、觀音佛祖及文昌帝君。民68年內政部評為三級古蹟。 當時移民到台灣的漳州、泉州族群,常為了爭奪土地和水源而發生械鬥,漳州人在芝山巖修建隘門和城牆,保護自身安全。目前僅留存西隘門(建於1825年),民國74年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。 1859年(咸豐9年),士林漳州人和大龍峒的泉州同安人發生衝突(械鬥),漳州人退守芝山巖山上,結束後,士林人將事變犧牲者同葬同歸所。 1873年,士林仕紳潘永清題”洞天福地”於芝山巖山門處 ,下方一處仙泉聖蹟,相傳在泉州人受困此處時,此處曾湧出泉水,解決缺水之苦。 1895年馬關條約,清廷割讓台灣,成為日本殖民地,5月底登陸澳底,6月17日,臺灣總督府舉行始政式:翌日,學務部長伊澤修二於大稻埕創立學務都推行日語,7月下旬學務部遷至芝山巖惠濟宮,並廢文昌祠,改設「芝山巖學堂」,成立國語傳習所,推行殖民政府視為統治及同化臺灣人重要手段的日語教育,芝山岩成為日治時期台灣教育的淵源地。 日本據台初期,臺灣北部武裝抗日不斷,為讓日人無法歡度在臺的第一個陽曆新年,北部義軍於1895年除夕全面「反攻臺北城」1896年(明治29年)元旦,「芝山臺學堂」6名日籍教師遭抗日民眾殺害,史稱「芝山巖事件」。 為讓甫推行的日語教育不受影響,殖民政府在芝山巖上豎立「學務官僚遭難之碑」,此後,殖民政府不斷擴建相關設施,包括祭祀場(今涼亭前方空地)、參道(今雨農路)、 相關道路及磴道(今百二崁),並續建「故教育者姓名碑」、「臺灣亡教育者招魂碑」。 1898年起訂定每年的 2月1日為例祭日,以及將芝山巖事件編入《臺灣國語讀本》等方式,將芝山巖建構或為「臺灣教育的發揚地」、「臺灣教育的聖地」,以期將臺灣人教育成為「忠君愛國」的日本國民。 1930 年,又建「芝山巖祠」,將6名日籍教師及其他在臺死亡的教師合祀其中,以塑造日本人「為臺灣教育犧牲奉獻」的形象。拆南隘們改建百二崁。神社竣工後定2月1 日為祭典日。1938年建新參道(雨農路),參加祭典文武官員及各地師生,從參道、百二崁直達神社。 1945年,國民政府退守台灣,國防部保密局員工眷屬在芝山巖山頂及邊坡居住,建立砲台、崗哨、彈藥庫防、防空洞等,「芝山巖祠」拆除改建為「而農閱覽室」直到民國79年軍隊撤離,所在基地則改建為「芝山公園」,芝山岩才恢復原院有的綠意景觀。 日治時期將芝山巖規劃為全台第一座保安林,日本植物學者在芝山巖作詳細調查,發表倫文將芝山岩訂名為天然紀念物地。保留了眾多的巨木及老樹,台北盆地成為台北鹹水湖時,芝山岩是湖中小島,是濱海的環境,所以搭肉刺、皮孫木等海岸林植物的果實,藉由海漂的方式,在芝山岩附近登陸定居。 冰河時期,海水幾次進出台北盆地,也帶來眾多溫帶植物分布生長在芝山岩四周,如無患子、糙葉樹會在秋冬季節展現四季分明的現象,從滿樹黃葉到落成剩下枝幹。 八芝蘭竹是叢生型的竹類,1916年日本植物學者早田文藏最先在芝山岩發現,確認是台灣原生種,並以士林的老地名八芝蘭命名為「八芝蘭竹」。 走一趟芝山岩的各景點,如同走過歷史的長廊,讓我們了解台北盆地的前身今世,認識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,芝山岩是屬於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的寶藏,是台北盆地邊緣一座適合健走及知性之旅的森林公園。 參考資料: 1. 臺北市立龍山國中(民87),走訪台北桃花源—芝山岩,台北市政府。 2. 中華民國步道協會(2001),芝山岩步道,貓頭鷹出版社。 3. 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管處(民69),溪頭森林遊樂區隻竹類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