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淨空法師: 魔障從哪來的? 如何把破壞減到最低, 不被干擾 ?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,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.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:
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
загрузились
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
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,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
страницы.
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savevideohd.ru
佛菩薩都要遭受魔障,遭遇一點挫折就要退心,你怎麼能成就? 諺語常說: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」又說:「好事多磨。」這些話我們仔細觀察,可以說自古至今中國、外國,幾乎成了一個定律,想做好事總有人來破壞,這在佛法裡面叫魔障。為什麼會有魔障?原因非常複雜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給一切眾生結下這些怨恨,在六道裡面難免不再碰頭。碰頭的時候雖然不認識,可是阿賴耶識裡頭,積結的那些怨恨不會消除,遇到的時候,它就會起現行,就會起作用,就產生了種種的障礙,這是在所不免的事情。縱然是世尊出現在世間,僧團裡面有提婆達多、有六群比丘,在這裡頭擾亂僧團,僧團外面有六師外道,專門找釋迦牟尼佛麻煩,這是世尊當年在世示現給我們看的。換句話說,成了佛,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,這些事情還在所不免。孔老夫子在中國歷史上,是第一位的大聖人,他也想做好事,一生真的在做好事,所受的折磨比釋迦牟尼佛還要多。所以我們常常想到,世出世間的聖人尚且如此,我們想做一點好事,哪有不遭受魔障的道理? 可是怎樣把障礙減低到最低的程度,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。這一定要有智慧、要有定功,決定不被外面謠言所動。古德告訴我們:「謠言止於智者。」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,就不會為謠言所動,一定去考察事實的真相。我們在此地,做弘法利生的工作,這一邊同修都知道,破壞這個事情的人很多,造謠生事的人很多。李居士有智慧,他細心的去觀察,有人對我們惡意的批評,他一定要調查清楚,這是不是事實?這是個很好的態度。然後再去研究造謠生事人的動機、他的目的,這個樣子謠言才不攻自破,我們才能守得住,決定不能夠輕信謠言。 魔來破壞我們,說實在的話,他不能用行動,行動是犯法的,只能夠說造謠生事,所謂是妄語、兩舌、綺語,魔的擅長不過如是而已。只要我們自己行得正、做得正,我們自己對於一切沒有要求,弘法利生的工作也是隨緣而不攀緣,哪個地方有緣我們多住幾天,沒有緣少住幾天,我們對於這個世間一無所求,真正做到了「與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。我們只有奉獻,我們不求利益,我們只是布施,絕不求收穫,所以魔的勢力再大,也不能動搖我們。魔能夠破壞人,是你有得失心,你有利害的顧忌,魔才能夠傷害你;你沒有得失的心,沒有佔有控制的意念,魔就不得其便。機緣成熟,我們辛苦一點,多為社會眾生做一點事情;沒有這個機緣,我們自己多自在,身心無事,自在安樂。諸位想想,哪裡有魔障? 所以,障緣都是生在自己患得患失的念頭。佛在經論裡頭,一再告訴我們,這個念頭是錯誤的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皆不可得,事實的真相,相有體無,事有理無,這在經教裡面,我們已經讀了很多,聽了很多,可是我們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,這也是事實。為什麼轉不過來?薰習的力量不夠。我們無始劫來,在這一生當中,可以說是時時刻刻都接受煩惱的薰習,這個薰習的時間太久了,力量太強了,我們在佛法的薰修時間短,力量薄弱,這就是正念敵不過邪念,道理在此地。如何使我們的正念產生力量,收到效果?沒有別的方法,只有密集的讀誦受持。 諺語裡面常講: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。」這個話意思很深。為什麼出家人都墮地獄?你自己想想什麼原因?佛的一句話說:「痴迷」,第一個因素是痴迷,愚痴、迷惑,你不開竅,你不覺悟。什麼都要去打聽,什麼都要去干涉,這就造業。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「他非我不非,我非卻相左」,左是往下墮落。這幾句話是金玉良言,我們能夠信受奉行,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所以西方人說,眾生最大的毛病,念念想控制別人,念念想佔有人事物,從生到死患得患失,哪裡知道得失是一場空。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,一切法都不可得,所以他心安;心安理得,事實真相明白了,心安了。一切境緣當中,他真的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所以成就圓滿功德。 這些話,佛不曉得講了多少遍,後世這些祖師大德,我們在一起也都不斷在重複,為什麼要千遍、萬遍重複?記不住,不管用。聽了的時候覺得不錯,出了門又忘掉了,這就是說我們抵不過煩惱習氣,所以為什麼經要天天讀、要天天聽?天天在薰習,幾時我們正念能夠伏住邪念,我們就有希望,往生才有把握。念佛的人不一定個個往生,看你臨命終時能不能克服煩惱;臨命終時,如果妄想煩惱習氣超過你的正念,往生的機會就失掉了。這一樁事情,佛菩薩、祖師大德都勸導我們,平常要養成,你才真有把握,臨命終時那個時候很靠不住,這是我們要記住的。所以讀誦大乘,聽教聞法,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非常重要。人,劣根性再惡的人,如果緣殊勝,聞法的機會殊勝,有好的同參道友,都能轉變得過來。為什麼?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闡提也有佛性,只是他遇緣不勝,他才會墮落。所以佛法講緣生法,它不講因生,講緣生很有道理。 九九年早餐開示—如何防止魔來破壞 (共一集) 1999/1/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20-014-0127 法語: 遭遇一點挫折就要退心,怎麼能成就?內外都有魔障,在所不免。要怎樣對付?學信心不壞、願心不壞、行心不壞,只要信願行不壞,就成功了。譬如在家裡念佛,家人都反對,那就把學佛的形相擺脫掉,在心裡念佛,不出聲,家裡也不供佛像、不燒香,一切都隨緣。我們功夫很得力,他也無煩惱。 節錄: 俗話常講,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」,學佛能一帆風順沒有魔障,查遍《大藏經》,找不到。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示現的,內有僧團裡面的六群比丘,天天頑皮搗蛋,給僧團出醜、找麻煩,外面有九十六種外道,可見得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建立佛法相當不容易。歷代祖師大德修行弘化,哪個沒有障礙?在中國弘化影響力最大的,無過於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,你看他遭受的磨難,得道之後,明心見性,他是二十四歲,五祖忍大師傳他衣缽,還要到獵人隊去避難,躲了十五年才能出來,遭遇多少苦難?魔障多!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(第265集) 1984/12 我們今天遭遇一點挫折就要退心,你怎麼能成就!諸位要曉得,內外都有魔障,在所不免。我們要怎樣對付?信心不壞、願心不壞、行心不壞,你只要信願行這三條東西不壞,你就成功了。不怕魔王外道,我們知道他們存在,他們都在我們周邊,時時刻刻來找麻煩、來阻撓,我們要用高度的智慧通權達變,這個地方走不通,還有那個地方可以走!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(第265集) 1984/12 譬如你在家裡念佛,家人都討厭你、都反對你,我何必要裝一個學佛的樣子?把這形相擺脫掉,他就看不出來!我念佛念在心裡,不出口,我家裡也不要供佛像,不要燒香,一切都跟你們隨緣,這種學佛就叫密行。我們功夫很得力,他也無煩惱,叫他看不出來。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(第265集) 1984/12 心裡面想佛,口裡頭念佛,不拘形式。家裡人不信佛也不妨礙,跟家裡人和睦相處,一切隨緣。言語少,家裡人什麼都好,做好事很好,做不好還很好,沒有意見。諸位要知道,念佛往生的人,在家居士多,至少有一半真懂得念佛,就是說他不受外面境界干擾,他真的能做到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為什麼?一切放下,一切都不管了。除這句佛號之外沒他的事情,一心嚮往極樂世界,一心想念阿彌陀佛。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1883集) 2007/12/29 夏蓮居老居士說過兩句話,他說「病久方知身是苦」,久病才知道身苦,「魔多反使道心堅」,道心堅固。毀謗的、障礙的、陷害的那是魔,魔多了,道心堅固是如如不動,我還得感謝他,他堅固我的道心。所以我感恩,我沒有怨恨。思想只要是正面的就好,外頭就能隨緣,緣有很多是負面的,但是不太礙事還可以,都可以隨緣。真正礙事,那我們就迴避,不要跟他鬥爭,我們學忍讓,讓步、躲避;也就是絕不跟別人起衝突,內裡面沒有怨恨,外面沒有衝突,和睦相處。大乘經裡頭佛說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」。 淨土大經科註(第275集) 2012/4/6 魔來考你、來給你為難,你關關通過,你沒有受到他干擾,你的道心馬上就提升。在考試的時候失敗了,你墮落,成功了你就提升。魔對我們有沒有好處?有好處,我們禁得起考驗,每通過一關,你就提升一級。沒有這些關,你怎麼提升?你提升很難。魔愈多愈好,你才自己真正看到自己的提升,確實智慧增長,煩惱輕,業障也輕,消業障,全面都提升。 淨土大經科註(第275集) 2012/4/6 冤家對頭來整我、來陷害我、來障礙我,諸位要知道,障礙只能障礙一個形體,內心不能障礙,他障礙不到。你打我也好、罵我也好,我心裡念阿彌陀佛,我心裡面的佛號不間斷、不夾雜、不懷疑,我的功夫沒有間斷,所以怨憎會苦也障礙不了你。假如別人一障礙,你就生氣,那就上當。你要曉得,那個障礙叫魔障。魔來擾你,你自己的功夫愈要堅定、愈要清淨,不要受他的干擾,我們功夫、道業能成就。 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(第59集) 1990/4 念佛人對付魔障有一種方法,魔不能干擾,這個方法就是阿彌陀佛。我們真正發心念阿彌陀佛,聲聲佛號都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。我們要相信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,二十五位菩薩加持念佛人,頭兩位菩薩,第一個觀世音,第二個大勢至。觀音、勢至帶頭,率領二十五位大菩薩日夜護持,不令魔障現前。問題我們真幹,只要我們自己有信、願、持名,就能得到感應。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11集) 2014/3/23